民國100年,即將進入尾聲,
雖然說是尾聲,卻也是一個新的100年的開始~
台灣的父母,隨著每個世代、每個時期的轉變,
對於孩子們的教育觀,也不斷的在改變
而面對未來新的百年,我們該給孩子們什麼樣新的視野、新的社會人生態度呢?
陳之華小姐在今年8月新出版的書~「美力芬蘭~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」,
又跟我們分享了芬蘭如何透過教育,讓孩子自然而然擁有的「美力」
芬蘭在音樂教育上是相當有名的,
只不過,台灣受到美國、日本的音樂教育影響,
可能不知道芬蘭在音樂教育上的努力,在國際上已經受到全球矚目。
從書中的分享得知,其實芬蘭這個國家,在生活中已經大量的融入藝術美學,
無論是建築、設計、視覺藝術、公共藝術隨處可以感受美感文化,
而國家在人民上的投注上,更是不斷的推動終身學習,
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普遍的參與各類型的文化、藝術課程,
當大多數的人建立培養自主藝術學習後,提昇了自我興趣,
就能習慣在閒暇之餘參與各類的藝術活動,
使得整個社會文化素養漸漸的提升起來~
回想一下,我們在求學階段中,藝術相關課程,我們學到了什麼?記得了什麼?
我比其他年紀相仿的朋友幸運,國小、國中的藝術課都沒有被「借用」,
相較於其他朋友的分享,從不知道音樂課、美勞課(現在的視覺藝術課)到底在做什麼?
由於教育局大力的要求教學正常化,使得現在的藝術課程能趨於「正常」,
對現在的孩子們而言,真的是幸運很多~
畢竟,對於比較偏鄉地區的孩子們來說,樂器的學習對於家庭的經濟是有負擔的,
另外,師資也缺乏的情況下,孩子們唯一學習的機會,就是在於學校課堂上了。
仔細翻閱現今國小階段的藝術與人文教科書,樂器的學習大多偏重於直笛教學,
偶見口風琴的課程內容,其他樂器,大多以「欣賞」的方式來進行認識與學習。
然而,全世界的樂器種類上千種,台灣的音樂課樂器學習只剩下一兩種,
課程的編排上,只因為學生容易購買、容易學習直笛做為理由,
這樣的樂器學習不是太可惜了一點?
陳之華在書中(p.241)提到,
「孩子們可經由適才適性的共同學習經驗中,真實深刻體會到,對於每個人的特質必須真誠的欣賞與尊重。大人們不該只是在單一價值的教育環境裡,未盡力提供不同的選項給其他孩子時,就直接為他們下了注腳。」
記得國中音樂老師利用音樂課教我們打爵士鼓,而這短暫的學習,
卻成為在與其他愛好音樂夥伴組成的樂團中,偶爾派上用場~~
若是我們的教學環境中,能夠多給孩子們更多不同的嘗試機會,
或許一位直笛演奏時只會「逼逼」聲亂叫的孩子,
在演奏爵士鼓的時候卻能有模有樣~~~
鳳翔的孩子,比起大多數學校的孩子幸運很多,
因為,他們每天在一間充滿藝術美感的校園環境去感受生活,
這些藝術養分,將會在他們內心裡慢慢的萌芽,
相信這些藝術生活品味的學習,將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創造力,
並提升他們未來生活的幸福感~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美力芬蘭: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
- 作者:陳之華
- 出版社:天下文化
- 出版日期:2011年08月01日
- 陳之華的作品:
《沒有資優班,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》(木馬文化,2008)
《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: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》(天下文化,2009)
《成就每一個孩子:從赫爾辛基到台北,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》(天下雜誌,2010)
《美力芬蘭: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》(天下文化,2011) - 內容簡介:
- 「美力的基礎,來自於美感的養成,而這一切,都緣自於幼年即開始的教育。美感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,來自於對自我環境的了解與認識,來自於聆聽,來自於觀賞,來自於感受,來自於接觸,來自於體驗。它可以是音樂饗宴,也可以是影像與設計感的震撼,更可以是環境的舒適、心靈的洗禮、人文的沉澱。北歐芬蘭本著「以孩子為中心」的思維,將「美感」教育往下扎根,讓孩子從小多動手做、多欣賞、多接觸、多感受,自然而然對藝術、音樂與人文產生興趣與欣賞能力;芬蘭更將「美感」貫注在世代子民的日常生活中,讓音樂、建築、設計美學成就驚艷世界。這樣的美力教育,對於整個國家社會、無數子民以及你我孩子的影響力,值得你我深思。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